历史一厅

景点详情

【历史一厅】

穿越时空来到历史一厅,追溯板城古镇以及酒的起源。这一部分主要采用半景画的形式展示板城一带自古好山好水,长城在山脊蜿蜒,滦河在脚下流淌,这样物华天宝的环境为酿造美酒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。

明朝这里大修万里长城,把中原和塞外隔绝开来,今承德一带沦为“边外弃地”,成为蒙古人牧马场,一批批因起义失败无法生存或因受尽压迫无法谋生的汉人,陆续“偷渡”出长城,到蒙古地区谋生,一个汉族人的居民点,在这里诞生了,这就是“赛板城”的城镇。也就是板城古镇。请各位将手伸向滦河上方,这时河中的小鱼就会因为咱们手的搅动四惊而逃。

公元1004年,宋真宗景德元年,在宋与辽建立澶渊之盟后,辽国为了解决两方使者互访时路途上的食宿问题,便修建长达一两千里的驿道,这条驿道在承德一带穿过,展厅中杂草丛生的假山和古老的城门,将我们带入了古驿道的旅途中。今承德县境内(在头沟和六沟镇之间)有两处驿站分别是牛山馆和鹿儿岭馆,在这里临时休息的官员互相交流两国的文化,逐渐这里也就形成为了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地方,将中原的农耕文化和辽国的游牧文化融合在一起。

民族融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条件,也就是在澶渊之盟建立后,两国建立了长期的互派使者制度,互相交流和学习,当时北宋的中原人能够进行农业生产,种植蔬菜,会从事制酒等手工业,这些也都是辽国契丹民族所需要的,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使他们的蒸酒技术也日益提高。

金代铜烧锅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,1975年出土于承德县青龙境内,净高41.6厘米,这是一个自家的小型酿酒器,45分钟内出1斤左右的低度酒,由于这里地处塞外,天气较为寒冷,而游牧民族人们性格豪放,喜欢喝高度酒,于是就出现了“老五甑“酿造的蒸馏酒,同时酿酒技艺也得到了传承。

周边所展出的是战国以及商代最具代表性的盛酒器,展示出了一种有型的酒之美。乳钉纹爵被称作是华夏第一爵,乳钉纹早在青铜器出现时就出现了,直至西汉,在青铜器上可以看见乳钉纹的身影。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是乳钉纹的鼎盛时期。

公元280年,板城一带归属燕国,燕国为了保护疆域大修长城,由于这里地处塞外,需要以酒来驱寒,所以燕国时期酒就已经出现了。下面我们看到的两个铜扁壶就是在战国中山墓中出土的,出土时里面还有酒香溢出。

东汉时由于国力不足,无力修复长城,出现一种特殊的防御体系墩台长城,一般建在山顶上,间隔十米左右,有士兵守卫, 经历了2000年,依然存在着近两米高的墙体,原址在承德县三家乡境内。

前边展柜中的宋白瓷,也是在宋与辽建立檀渊之盟以后,北宋将定窑的白瓷送往辽国,故名宋(送)白瓷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元代青花瓷登上历史舞台,青花瓷的精美绝伦使他成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符号。